“良田連片,好種好收!俺們流轉了500多畝地,全程機械化作業,種子、化肥和技術都由專業的農事服務組織統一提供,去年一畝地收了近1400斤小麥!”對于家庭農場主張自蘭來說,這個春節最讓她高興的是種糧有了“接班人”,在外務工多年的兒子、兒媳看到現代農業的前景,下定決心和她一起把家庭農場的擔子挑起來。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農機手駕駛自走式噴霧機為冬小麥噴灑防治病蟲害藥物。(蒙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探索“小田變大田”改革、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數字農田”……從皖北“糧倉”到江南魚米之鄉,在糧食生產大省安徽,成方連片的良田里孕育著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過去的‘巴掌田’‘皮帶田’化零為整,高標準農田改造后,更便于機械化作業和適度規模化生產。合作社通過公開競標,為當地6萬多畝耕地提供全程農事托管服務,助力鄉親們穩產增收。”蒙城縣治海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治海告訴記者,他們已和縣里的職業技術學校對接,計劃今年再招收一批懂技術、愛農業的年輕農機手。
建設標準化小麥“良繁帶”50多萬畝、每年向全國輸出2億多斤小麥良種、3000多萬斤優質大豆種……在國家級制種大縣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綠油油的冬小麥長勢喜人。堅持藏糧于地,濉溪縣將建設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與“一村一塊田”試點相結合,促進良田糧用,打造優質糧食、良種供應基地。
“我們通過適度規模化經營和農業標準化種植技術推廣,進一步提升了種子的純度和質量。”濉溪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周維江說,“耕地和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所在。今年我們計劃繼續增加小麥和大豆的良繁面積,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延伸產業鏈條,端牢糧食飯碗。”
借助北斗定位和人工智能管理田間作物,提高田間管理效率;掃一掃二維碼,可以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追溯……地還是那塊地,有了數字技術的加持,耕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經過高標準農田改造的蕪湖市繁昌區數字農田示范基地。(繁昌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在地處江南的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記者看到,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田間的物聯網傳感設施和小型氣象站讓農田多了一份“科技范”。
通過手機查看土壤墑情和農資信息、安排節后的農事工作、與合作社成員商議擴大蕪湖大米種植面積……大年初五剛過,蕪湖金晨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軍就閑不住了。
“合作社流轉了1500畝地,得益于數字化和機械化,一畝水稻田的種植成本節約50塊錢左右,去年一畝地凈掙了300多塊錢。”談及未來發展,汪軍成竹在胸,“下一步合作社還要圍繞綠色農業、智慧農業做文章,爭取多種糧、種好糧。”
“2023年我們將在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再打造6000畝數字農田,進一步完善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平臺等數字新基建,通過科技賦能,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智能化水平,為實現共同富裕打好基礎。”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委書記瞿輝說。(記者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