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派大星”在紅島漁港碼頭又火了起來。本報2月10日報道后,引發市民網友關注。專家表示,目前膠州灣環境無急劇變化,海星聚集可能主要是因為貝類食物吸引和天敵較少。海洋管理部門介紹,此前已對海星密度摸底調查,將多措并舉保障膠州灣貝類養殖安全。
海星出現進入常態化
就膠州灣出現海星的情況,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李成林研究員在接受半島記者采訪時表示,從2006年開始海星就大規模出現,2007年海星再次增多,期間消停了幾年,2012年海星再次大規模出現,在李成林看來,海星本身就是一個海洋生物物種,這幾年海星增多和區域生態環境有關,隨著膠州灣生態環境的改善,給海星提供了生存繁殖的環境條件,此外,膠州灣養殖的經濟物種主要就是貝類,其中養殖最多就是蛤蜊和海蠣子,而海星最喜歡攝食的就是蛤蜊,隨著蛤蜊養殖規模面積拓展和養殖密度的增加,也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源,客觀上促成了海星物種數量的增加,此外海星在繁殖生長過程中天敵生物極少,也是造成海星增多的一個主要原因。總之,海星出現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在李成林看來,目前海星出現已經進入了常態化,總體來說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不必過多解讀引發恐慌情緒,要進行常態化集中捕撈,就能把它們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打撈上岸后海星不要隨意扔到海中,一定要妥善處理。海星用途很多,除了食用外,還可以用做飼料添加等。最后,李成林建議在這方面應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防治技術有待進一步優化
“捕食蛤蜊的海星中文學名叫多棘海盤車,它特別喜歡吃雙殼貝類,特別是膠州灣出產的紅島蛤蜊、海蠣子等。海星聚集海域通常也是貝類養殖區,海星大量地遷移到這里聚集,像進了‘食堂’一樣。”中國海洋大學曾曉起教授介紹,最近兩三年,膠州灣海星種群數量的增加是受到包括環境因子在內的多方面因素影響。除了前面提到的海星喜食貝類的因素外,作為海星天敵的鲆鰈類等魚類資源衰退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魚類、特別是底棲魚類可捕食剛孵化的海星幼體和幼海星,如果這類魚類數量增加或資源量恢復就能夠限制海星的補充,從而遏制海星的爆發。
“據我了解,近十幾年來整個膠州灣的環境、水質等,并沒有發生什么急劇的惡化,可能以上兩個原因是比較主要的。”曾曉起教授介紹,海星本身在近岸的生態系統中,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其在局部海域的聚集,打破了局部海域的生態平衡;但從整體來說,假如均勻分布的話,海星可能并沒有人們感覺的那么可怕。
據了解,近年來市海洋漁業部門、海域環境監測部門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對重點海域的水質環境、海星數量等進行定點定期監測。曾曉起教授表示,目前,對于海星局部爆發的應急控制還是以人工捕撈為主,并嘗試增殖放流海星天敵魚類以減少海星的早期補充。
對于海星聚集的機理以及監測技術方面,曾曉起教授表示,還需要開展深入的專項研究,以便找到更好的物理、化學和生態的應對措施。此外,他還提醒廣大市民,“海星消化腺是可以食用的,但是不能多吃,吃多了可能會引起過敏或身體不適。”
多措并舉嚴控海星數量
“今年,我們從1月30日起,多次到現場進行調查、摸底統計,從目前情況看,不是所有的灘涂都有海星。目前我們經請示省有關部門同意,正組織養殖戶進行集中捕撈,持續開展‘凈灣行動’,切實保障膠州灣貝類養殖安全。”青島市海洋管理保障中心副主任韓兵說。
“近年來,為應對海星處置工作,我們采取了多項措施,一是及時預警,在膠州灣設立了20個監測點,也建立了微信群,漁民一發現有海星,就會立刻通知我們,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行動。第二,如果接到反映,我們就會立即進行摸底調查,掌握實際情況。第三是采取措施,在指定區域,用指定網具,在指定時間進行捕撈,在此期間我們會跟蹤監測,實時掌握海星變化情況,方便漁民精準捕撈和及時調整處置措施。第四是加強執法檢查,嚴查違規作業、破壞漁業資源的行為。第五是通過科技培訓班、科技入戶指導、發放技術資料等方式,引導養殖戶進行科學養殖。”韓兵說。
此外,他還表示在制定防范措施的同時,他們還一直在膠州灣海域放流海星的天敵生物,僅去年就放流了半滑舌鰨25萬尾,綠鰭馬面鲀12.5萬尾,今年將繼續增加海星天敵生物的放流數量。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劉文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洪智)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王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