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對象:《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
播出平臺:愛奇藝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改編自馬伯庸小說《顯微鏡下的大明》,原著有六個故事,這部劇拍的只是第一個故事,原名是《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劇集從平民視角展開,揭開了明代吏治亂象的一角。
在服化道和畫面方面,《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細膩還原明代市井生活,細節出彩,有著仿若歷史紀錄片般的質感。同時,“輕喜劇+懸疑”的搭配也十分討巧,讓該劇透出舞臺劇般的精致氣息。以日常的筆觸、詼諧輕松的方式,將龐雜的矛盾抽絲剝繭,讓觀眾易于入口。總體而言,《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有點像《大明王朝1566》的鏡像版,后者從宏觀決策、朝堂權謀的角度展現了“百姓苦”,前者則從草根的角度,生動展示了“百姓苦”落在何處。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開篇就用豐富的細節將主角帥家默醉心算術的特征展現無遺:因為幫人分田產,發現田產面積與地契數據不契合,這才讓他升起了進入架閣庫查田賦檔案的念頭。架閣庫之行讓精于算術的帥家默發現了其中的稅賦紕漏,繼而展開兩輪提告,但因為主管官吏相互推諉,導致他提告無門。在黃知府的授意下,他繼續查案,關于“人丁絲絹”稅賦紕漏的調查也正式開展。前兩集劇情推進環環相扣,節奏緊湊合理。
馬伯庸的原著小說講的是小人物的殉道故事:帥家默是一個小官吏,他對“絲絹案”的堅持,其實是有意識地和地方官員抱團的現象對抗。相比于原著,劇集花費了更多筆墨展現明代的民風世情,也在有意識地淡化帥家默身上“殉道者”的宿命感。劇集中的帥家默更像是一面鏡子,整體形象是透過劇中人物的視角呈現給觀眾的,每個人對帥家默的看法也各有不同:醉心于算術時,帥家默是天才;梗著脖子在公堂上大聲抗辯時,帥家默是個不通人情世故的“呆子”。
“數性至誠,從不虛飾”,劇中的帥家默并沒有展現出為民請命的強烈想法,他只是一根筋地相信數學公理。他覺得既然賬本算錯了,就應該改正。至于別人心里打著什么小九九,他既不懂,也不在乎,更不感興趣。而在整部劇中,無論是知府、縣官、師爺,甚至是豐碧玉、豐寶玉姐弟,參與“絲絹案”的動機都不純粹,有人想通過案件攬權,有人唯利是圖,有人沽名釣譽,有人想查明父母死因,所有人都在互相利用。至于稅賦紕漏導致的“百姓苦”,仿佛是件無關緊要的事。
不過,劇集的“去馬伯庸化”做得過于徹底,幾乎將原著中最重要的“歷史感”抹除得一干二凈,導致劇情幾乎淪為平淡枯燥的明朝稅收制度科普。關于“百姓苦”這一宏大歷史命題,《顯微鏡下的大明絲絹案》詮釋得有創新,但又似乎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