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直播電商成為企業發展的“新賽道”,對激發社會消費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超過3.4萬億元,年增長率高達53%,預計2023年將超過4.9萬億元。
“但與此同時,作為新興業態,直播帶貨領域存在的虛假宣傳、商品質量不達標、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不僅對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產生沖擊,也影響了消費者再次購買商品的意愿。”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主席、致公黨重慶市委會主委丁時勇對加強直播帶貨監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兩會上帶來了自己的建議。

提出規范直播帶貨建議的初衷,來源于丁時勇的切身體會:“我在通過直播帶貨購物的過程中發現,各類直播平臺的產品,質量確實良莠不齊。”丁時勇發現的問題也是不少消費者面臨的難題。
“為此,我們組建了調研團隊,通過對相關政策法規、部分典型案例、電商企業以及消費者進行了解、調研。”丁時勇說,團隊在調研中發現,當前直播帶貨領域存在通過“刷單炒信”等進行虛假宣傳和制造虛假數據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誤導消費行為的現象;部分“三無”產品頻頻出現,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損后存在舉證難、維權難等問題;部分網絡平臺把關不嚴,存在因個人信息泄露導致消費者個人隱私和利益被侵害的問題;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直播帶貨惡意引流,從事售假、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此外,還有一些平臺和帶貨主播違背公序良俗,在直播中誤導青少年價值觀。

丁時勇說,近年來,為鼓勵、規范、引導直播帶貨參與主體規范經營,國家先后制修訂《電子商務法》《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等,直播帶貨基本實現有法可依。“但在直播帶貨發展實踐中,直播違規行為頻發、執法監管不足、司法維權舉證難度大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行業發展和消費體驗的重要因素。”在他看來,當前,直播帶貨領域一些監管政策還需進一步完善,相關部門間的協作配合需進一步加強,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樹立消費者理性消費意識。
為此,丁時勇建議,要加大監管力度,統一執法標準,建立常態化聯調聯動機制和聯合監管工作機制,加強部門間聯合監管執法,形成工作合力。強化行業協會自律性監管規范落地執行,適度提高直播帶貨準入門檻,加強對直播帶貨主播的服務質量監督,引導直播從業人員規范化發展。

“要著力構建網絡直播帶貨信用監管及懲戒體系,建立直播帶貨信用評價體系。”丁時勇建議,加強全流程監管,建立“行業禁入名單”,規制直播帶貨中的虛假宣傳、售假等行為。同時,要規范網絡平臺的內容審查及監管責任,將網絡主播直播實名認證工作落到實處,引導和幫助相關平臺進一步完善直播內容規范制度、直播管理制度、主播考核體系等。
在丁時勇看來,提升消費者的防范意識和消費素養,是規范直播帶貨行業發展的重要環節。為此,他建議加大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著力提高消費者對虛假和有害信息等的防范意識和鑒別能力,“通過公眾參與監督,推動直播帶貨行業進一步良性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