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直播“帶人”,一種新的嘗試音頻:00:0005:02后退15秒倍速快進15秒

文|邢妍妍
前不久,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一場直播走紅網絡。“3、2、1”上鏈接的不是商品,而是學院畢業生的簡歷;鏡頭前熱情推銷的也不是主播,而是學院的黨委副書記李孝明和老師們。他們提前為每位受推薦的學生制作了簡歷展板,在直播中現場連線企業HR,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特質向用人單位做推薦。
據了解,直播結束后,有多位受推薦的畢業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面試邀約,另有許多其他企業主動聯系學院希望能參與到后續的直播。

浙江理工大學經管學院的老師們在直播間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
這場別具一格的直播,勝在新穎的形式,更勝在學院實實在在為畢業生尋找就業機會的用心。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求職難、求職壓力大等問題頗受社會關注。根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長82萬人。
該如何有效幫助這一龐大的青年群體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更順利地融入社會,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顯然,直播“帶人”給出了一種可以參考的邏輯。

通過直播,學生收到企業面試邀約
在校園招聘中,用人單位往往要在短時間內篩選出合適的求職者,學生們也要不停穿梭于各個招聘現場投擲簡歷。這其中難免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難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考察往往會受限于一紙簡歷及各項證書,無法獲取更深入的了解。與此同時,學生們也大都缺乏社會經驗,無法精準識別用人單位的需求。
老師直播來充當中間角色似乎為這種方式注入了一種新的活力:他們懂學生的意愿,也了解企業的需求。如此精準匹配,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了解學院的學生,這也是我推薦他們的底氣。”李孝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這句話,也應該成為一種啟示:高校的老師和輔導員要在日常教學與工作之外,嘗試與學生們去拉近距離,去了解他們的特長與需求,這樣才能在推薦的時候做到心中有數。有很多學生看到這樣的直播,紛紛羨慕說是“別人家的學校”,其實也是表明了一種趨勢:促就業就是要多點這樣誠意滿滿的舉措。

浙江理工大學經管學院的老師們在直播間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如今,各個行業迎來復蘇,企業對優秀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高校在強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就業指導的同時,也不妨多一些類似直播“帶人”的創新舉措,切實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不過也應意識到,高校老師直播還只適用于小范圍內的人才推薦,也僅適用于部分專業對口要求性較高的場景。同時受直播網絡化特質的影響,這一形式的時效性也不一定會盡如人意。因此它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但這種創新性的嘗試,依然為促就業帶來一種破題的新思維,即高校、企業要高效結合當下的流行技術,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式發力,不斷豐富應聘崗位與就業場景,更有針對性地加強供需對接。

應聘學生和用人單位在進行溝通交流。
我們對于高校直播“帶人”的效果喜聞樂見,也樂于見到更多的高校有類似創新性的舉措。但需要注意的是,該如何讓這樣的新形式更為規范,真正幫助到更有需要的學生,還需要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熱點視頻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