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柳
2月20日,《流浪地球2》上映一個月后,主創(chuàng)團隊啟動了主題為“開啟想象力”的新一輪路演,導演郭帆攜主創(chuàng)走進全國大、中、小學校園。在路演現(xiàn)場,來自各個年齡階段的同學們跟隨電影塑造的宏大景象,打開想象邊界,暢談心中未來世界。“23天,20站”,這是《流浪地球2》開啟校園路演至今的最新數(shù)據(jù),這個數(shù)字仍在增長。

無關票房的奔赴
路演,是一種常見的電影宣傳方式。主創(chuàng)團隊在電影上映前或上映期間,前往全國各大城市影院與觀眾近距離交流電影核心內(nèi)容,分享幕后制作故事,從而向大眾宣傳影片。在《流浪地球2》熱映期,主創(chuàng)團隊已走過不少熱門城市。而在上映一個月后,團隊對已經(jīng)進入中國影史票房榜前十的《流浪地球2》又開啟了第二輪路演。這次的主陣地是校園。
在電影線下營銷過程中,走進校園是個常見選擇,但多數(shù)宣傳團隊似乎更偏愛將高校作為宣傳陣地,高校自帶的大禮堂、放映廳,不僅擁有良好的放映條件,更使電影收獲了年輕觀眾的好感度,達到口口相傳的“即時營銷”效應。而《流浪地球2》的擇校思路卻遠離了“票房”這一核心訴求,走進中學、小學,把重點放到了“科普”與“啟蒙”上。

這一舉動的起點,來自于導演郭帆在首輪路演中的感受。《流浪地球2》在北京航天城點映時,一個孩子告訴郭帆,在小學時看了《流浪地球》,初中又看到了第二部,決定長大之后要去從事航天工作。那一刻,郭帆感到無比驕傲:“萬一十幾二十年后他真的成了航天員呢,至少我們這幫人沒白折騰。”
在和觀眾交流的過程中,類似的情況有很多,孩子們看過電影后,在信里、在臺上講出了自己的科幻夢想。還有一次,有位學生寫信給郭帆,說看到電影里的外骨骼后,自己也想從事這方面研究,他想為殘疾人們做些事情。郭帆說,“這就是校園路演的意義。”——這是一場無關票房的奔赴,他們試圖給孩子心里種一顆種子,讓想象力蓬勃生長,相信這代人未來可能會逐漸把電影中的“科幻”變成現(xiàn)實。
科幻的種子
《流浪地球2》的校園路演以北京市海淀區(qū)第二實驗小學為起點,此后20天的時間,他們已走過河北、山東、浙江、湖北、云南、山西、廣東、甘肅等省份的18個城市,走進北京市朝陽區(qū)安民學校、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河北衡水中學、陽泉市第一中學等學校。
徐工集團是為《流浪地球2》 提供工程機械道具設備的合作方。在這輪路演中,主創(chuàng)團隊還來到了徐工技師學院。郭帆在微博上寫道:“當中國科幻人遇到中國工程機械的未來,就像一顆種子被種在肥沃的土壤中,所有人的細心澆灌讓它茁壯生長。”

安民學校,是北京市朝陽區(qū)第一所以接受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這里沒有大規(guī)格的禮堂,幾十名學生聚在一間教室里,教室后方架了一臺投影儀,路演團隊和大家一起坐在塑料小板凳上。就在這個簡單的放映廳里,孩子們觀看了《流浪地球2》中關于科學與幻想的故事。

在路演現(xiàn)場,學生們問出種種思考:“科幻和魔幻有什么區(qū)別?” “為什么有550A,550C,沒有550B?”“運輸核彈的宇宙飛船是真的嗎?”“我們應該如何讓科幻電影中的科技在未來實現(xiàn)?”……除了針對影片本身問題的釋疑解惑外,主創(chuàng)團隊與學生們的交流更注重引導、鼓勵。他們所做的努力也許不會直接讓票房數(shù)字變得更漂亮,也不會迅速看到回報,這更像是一場“用自己的熱愛去啟發(fā)別人的熱愛”的行動,把科幻和藝術的魅力帶到離中國未來最近的地方,給學生們留下一場難忘的珍貴回憶。
正如導演郭帆曾說的,他想要為孩子們播種下一顆科幻的種子。這些充滿想象力的交談讓更多人愿意相信,這一顆顆種子正在發(fā)芽,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長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