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預制菜的風口真的來了嗎?這場關于廚房的革命,會給我們生活帶來什么影響?港城又該如何在預制菜這一藍海掘金?
方便快捷味道好預制菜自帶光環
“把烤魚和配菜擺放好,加入一瓶純凈水,連托盤一起放到灶頭上燒開,等個三五分鐘就可以了。”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市民小張又給父母“露”了一手,帶著家人輕輕松松就吃上了烤魚這道“硬菜”。
在很多年輕人看來,預制菜自帶光環,有著無所不及的“解放”作用,讓他們在“想下廚房但沒時間”“想吃好的但怕麻煩”之間尋找到了平衡點。
多個電商平臺的調查數據顯示,在預制菜用戶中,80后、90后是消費主力軍。今年春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掌勺年夜飯。在他們看來,預制菜味道都挺不錯,有些菜和飯店里做得差不多。試吃到好的,他們還會向身邊的朋友“種草”。
為什么預制菜一下子就火了?
預制菜是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通過清洗、分切、腌制、滾揉、成型、調味等預加工而制成的成品或者半成品,消費者購買后只需開袋加熱或者簡單烹飪就可以吃。
“從廣義角度來看,經過加工處理的食材均可視為預制菜。從狹義角度來看,預制菜肴主要為低溫存儲的即烹和即熱食品,可簡單理解為‘速凍菜肴’。”江蘇鼎味泰食品有限公司副總霍東明介紹,預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國,與我們相鄰的日本更愛將預制菜稱為“料理包”,簡簡單單一番料理,就能做成一個便當。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洋快餐”的到來,國內出現凈菜配送加工企業,只是當時沒有“預制菜”這個專業名詞。他們公司生產的關東煮系列產品、裹糠類產品等都屬于預制菜系列。
近些年,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提升,家庭規模不斷收縮,“一人食”逐漸成為搜索熱詞。同時,大多數年輕人的做飯技能逐步退化,再加上工作壓力不斷增加,在做飯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較少。預制菜憑著耗時少、口味標準化、操作簡單的特點逐漸俘獲年輕消費者的心。
從最初的自熱火鍋,到熱一下就能吃的魚香肉絲,再到宴席菜“佛跳墻”,這幾年,預制菜不斷迭代升級,背后正是居民消費觀的多元化,尤其是年輕人作為消費主力,更愿意為高品質的預制菜“買單”。
預制菜成為鄉村振興的“硬菜”
除了俘獲消費者的胃,預制菜還帶來了什么?
從預制菜所鏈接的產業和資源可以看出,它一頭連接農民的田間地頭,一頭連著消費者的餐桌,中間有一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過程。這一特點讓這盤“菜”有別于其他產業,它是“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橋梁紐帶,是一種產業融合發展的全新模式,事關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這也是各地推動預制菜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國內預制菜“策源地”廣東,這兩年不僅充分利用現有農戶蔬果、水產、禽類資源保證原料供應,還普及“原料基地+中央廚房+物流配送”的直銷模式,在全省各地探索建設聯農帶農的預制菜直供基地、直供園區、直供村,建設預制菜農業“第一車間”。
在位于海州新壩鎮的可味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我們已經能感受到,預制菜產業正在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硬菜”。
車間里,工人們有序忙碌著,調味腌制好的鱸魚、黃魚等經過包裝、冷凍、冷鏈物流配送,發往全國各地。沒來這里上班之前,村民穆桂珍幾乎無事可做,現在在這里從事包裝塑封的工作,每個月都能有固定的收入。
公司負責人馬行富介紹,公司依托自有的水產養殖發展基礎,研究以水產品、海產品為主要原材料的系列預制菜食材,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了新的活力。去年公司帶動就業50余人,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萬至6萬元。
港城掘金預制菜有何優勢?
有機構調查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預計預制菜市場未來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2026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級。
掘金這盤“菜”,可為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無限可能,也可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作為農業大市的港城,我們有著怎樣的基礎和優勢?
先來看看我們的家底:全年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20萬畝左右,產量380萬噸,綠色蔬菜占比達60%;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面積2000萬平方米以上,年產量60萬噸以上;作為畜牧大市,生豬飼養量位列全省第三,奶牛飼養量全省第三,肉雞飼養量全省第二,另外鵪鶉等特種動物也有一定規模;全年水產品產量約76萬噸,養殖總面積在98萬畝左右。
再來看看我們現有的加工企業,位于東海縣經濟開發區的江蘇鼎味泰食品有限公司,2020年瞄準形勢,投資來卡爾水產調理類預制食品研發-生產-冷凍倉儲-銷售,以及品牌塑造為一體的產業園110畝。2022年投資新建鼎冠肉質調理類食品產業園,占地70畝,主營高端肉食品,包括墨魚腸、豬肉烤腸調理預制食品。新建的兩個產業園區滿產后產值可達40億元左右。
位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雅仕新農業有限公司蔬菜鮮切車間里,身著統一工作服,佩戴著統一手套和口罩的工人們在零下8℃的環境中不停地忙碌著。工作人員介紹:“像大家平時經常光顧的麥當勞、味千拉面、百盛等餐飲品牌所用的土豆條、生菜絲、胡蘿卜絲等都是由我們公司配送的。”
作為國內最大的鮮切果蔬企業之一,雅仕新農業形成了從蔬菜種植、生產加工、冷鏈運輸直至終端銷售一體化的運作,實現了完整的企業全產業鏈,有200多個果蔬產品、40多個肉類產品的豐富產品系列。
“我市有著自然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這幾年發展了一批優勢強、效益高的鄉村特色產業,有一批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目前從事預制菜生產的企業有27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8家,有著發展預制菜產業的基礎。”市農村農業局產業發展處處長祝春凱說。
對照剖析找不足直面問題促提高
從行業發展來看,我市預制菜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規模體量小、產品種類少、產品附加值低,農業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空間還很大。
從產業鏈來看,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融合度不夠,養殖、種植、捕撈等資源與食品制造企業的上下游關系不夠緊密,原料本地采購率不高,沒有形成集群效應。針對預制菜產業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不全面,致使倉儲物流成本仍然偏高,這也限制了企業的市場規模。
在科研投入方面,龍頭企業2022年研發投入1300萬元,較預制菜行業發展較好的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
“這一輪預制菜的發展,一個顯著特點是來自政策的支持,各地省市紛紛提出發展預制菜。在資源上有優勢的省份,比如有農林牧漁資源的省份,將形成預制菜的產業集群,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祝春凱表示,對照港城預制菜產業發展現狀,會出臺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政策。
掘金預制菜行業,港城還需在培育壯大預制菜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菜籃子”生產基地、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創新等方面下功夫。
支持大型企業集團牽頭建設預制菜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建立完善智能化設計研發、生產加工、冷藏倉儲、分揀配送體系,打造一批預制菜“領航型”企業。
優化產業布局,支持預制菜企業通過自建基地、訂單基地提升原料供應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鼓勵預制菜企業和上下游配套企業集中入園發展,穩定原料供應,保障質量安全,提升品質水平。
依托鄉土資源和產業基礎,進一步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產村、產鎮深度融合,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暢通倉儲冷鏈物流企業與預制菜加工企業對接渠道,充分發揮骨干冷鏈物流園區和區域性集散中心牽引輻射作用。
預制菜要成為鄉村振興的“硬菜”,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也不妨給這個“新起之秀”多一些時間,靜待預制菜產業成為一道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