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24-07-01 06:28:00 作者:金卓 來源: 中國青年報
胡奉雅喜歡以“裁縫”自居。如果將鋼板比作布,那焊接就如同織布裁衣的針和線。自求學時起,胡奉雅就立下一個遠大目標:要靠著這手“針線活兒”,成為大國重器的參與者、建設者。
如今,她如愿了。過去幾年來,她和團隊多次創造焊接工藝領域的“中國紀錄”:破解鈦鋼復合板無法熔焊的世界難題,實現焊接全球最厚的水電用鋼、全球強度最高的深海用鋼、全球最高線能量船舶用鋼。她的“一針一線”被刻在了中國萬米深潛器、港珠澳大橋、“華龍一號”等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之上。
今年34歲的胡奉雅是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焊接與腐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2015年,初到鞍鋼的胡奉雅接到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鈦鋼復合板的開發。鈦因其萬年不腐的特性,在國家重大工程尤其是海洋強國戰略中具有重要意義。但鈦鋼無法熔焊是一項世界性難題。
2018年,胡奉雅主動申請組建團隊“揭榜”鈦鋼復合板熔焊難題。為了同時滿足“理論可行”和“工程可行”,團隊從設計、坡口、焊接材料到工藝控制,從每個環節、每個變量一點點探索、突破。至今,她仍清晰地記得,當時每天縈繞耳邊的復合板斷裂聲。“大家都沉浸其中,身上的工作服都看不出顏色了。”
這樣的嘗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至于當3年后一塊毫無裂紋的鈦鋼復合板出現在團隊面前時,沒人敢相信。“那種心情難以形容。”胡奉雅感嘆,“很多時候科研只有‘笨辦法’,沒什么捷徑可走。”
在團隊很多人看來,胡奉雅是個愛較真兒的人。
劉祥峰是團隊的焊接技師,也是鞍鋼集團“焊接技術狀元”。他回憶,有一次利用窄間隙TIG設備進行氬弧焊堆焊,焊接電流已經達到了300A,完全符合焊接要求。但胡奉雅提出,應該再加裝一個電流改裝設備。以劉祥峰的經驗,這樣的改裝沒有必要,還要把之前的工作推倒重來,二人僵持不下。
“差一點也不行!”拗不過胡奉雅,劉祥峰只好重新修改,“沒想到,兩個實驗結果真的差別很大。”劉祥峰說,“這讓我明白了她為什么那么較真兒。”
今年28歲的劉錦是團隊里的一名新成員,提起胡奉雅他用了一個詞——折磨。“跟著胡姐干活,太折磨人了!”他笑著說,“就拿出差來說,我們每次出差,都是早上5點多就出發,訂最早的航班,只有第一時間到現場才能盡快解決產品問題,排除隱患。”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胡奉雅接到一通電話,客戶反饋一件深海裝備材料出現氣孔。胡奉雅當即要求,24小時之內找到問題所在。團隊連夜出發,先后奔赴湖北、江蘇兩地生產工廠跟蹤數據。為了省去快遞時間,幾百根焊材團隊靠人工背回鞍山,“當時焊材尺寸過大上不了飛機,我們就在工廠里把它們一根一根剪斷。”胡奉雅回憶,“回到鞍山后大家又連軸轉開始焊接實驗,整個過程就像急診室搶救病人一樣,非常緊張。”
在胡奉雅眼中,有更多榜樣的力量。一次,客戶反饋出現緊急問題,胡奉雅有事走不開,她給團隊里一位退休返聘的資深專家打電話,對方二話沒說,當即訂了機票趕到現場。事后胡奉雅才得知,接電話時這位專家正在住院治病。
“他們才是我們的榜樣。”胡奉雅說,“這位老師還患有三叉神經痛,有時候邊流淚邊趕進度作報告,說實話如果是我根本做不到。這種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的精神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在胡奉雅辦公桌的電腦主機上,常年貼滿顏色各異的小紙條,上面記錄著每一周她需要完成的工作。眼下,她正在帶領團隊重點攻關高端焊接材料的生產路徑,以及提升焊接工藝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
經常有人問:“那些大國重器的‘功勞簿’上并不會出現你們的名字,做這些工作的意義在哪里?”
“剛來到鞍鋼時,我就立志要把自己的青春和祖國‘焊’在一起。大國重器制造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人付出,我們能成為其中一分子就是團隊努力的意義。”胡奉雅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金卓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