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24-08-18 06:01: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今年暑期,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博物館內,大學生講解員為哈爾濱市第三中學的學生進行講解。哈爾濱工程大學供圖
哈軍工紀念館里有一份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筆記,它是中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用四國語言寫成的。每當有學生前來參觀,這份筆記總會引來圍觀。
這個暑假,哈爾濱工程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學生李林娜在哈軍工紀念館和船舶博物館接待了不少前來研學的大中小學生,她也把這份筆記背后蘊含的科學精神、哈軍工時期的紅色故事和前輩們打造國之重器的奮進歷程講給他們聽。
實際上,每一名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新生,都會在哈軍工紀念館上第一堂思政課。李林娜就是在這堂課上被講解員“圈粉”,如今讀大三的她成為大學生志愿講解團的團長,也對哈軍工精神有了更深的認識。
哈軍工精神內涵豐富,被概括為“六個始終”,即始終傳承絕對忠誠的紅色血脈,始終堅守為軍向戰的價值追求,始終秉持敢為人先的創新特質,始終弘揚嚴謹求實的自覺傳統,始終保持攻堅克難的奮進姿態,始終拓展自信開放的世界眼光。
哈軍工紀念館館長李宏說,“將哈軍工精神融入思政課,首先要讓新生入學時就知道這段厚重的歷史,甚至人人都能講哈軍工的紅色歷史。”因此,哈軍工精神被融入思政課《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教學中,成為大一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必修課,大學生講解團也成為這堂課的助教。
在李林娜看來,“六個始終”背后有著不少實例支撐。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帶著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臺軍用電子計算機的柳克俊將軍曾說:“我們中國能夠發明算盤這一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工具,怎么可能做不成計算機呢?”
“我們也看到很多校友在科研工作中傳承著哈軍工精神,比如校友葉聰是‘奮斗者號’總設計師,實現了萬米深潛,這也是一種創新,但自主研發創新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非常多困難,我們只能依靠自己。”李林娜說,“作為大學生,在學習階段也要敢于創新,敢于面對困難”。
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哈軍工時期的很多人物事跡激勵著她進步,“我之前是外語專業的文科生,大一時得到進入未來技術學院的機會時,立志從一個純粹的文科生轉成工科生,現在我做到了”。
哈軍工紀念館展示著一封封泛黃的書信、一張張黑白的老照片、一件件歷經歲月的文稿文物,都復現了哈軍工在最艱難的時期,每一個軍工人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的勇敢無畏和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
船舶工程學院大二學生齊頤君告訴記者,他經常和同學去哈軍工紀念館和校史館。在他看來,經歷70年風雨歷程保留下的這些文物,無不展示著70年前同樣在這里求學的人是以什么樣的態度學習和工作的,“看到這些就能明白咱們國家在過去的這幾十年能夠快速高質量地發展是有原因、有道理的,是一定能行的,我們也要以同樣的狀態去完成學業,成為國家需要的人”。
齊頤君是在大學入學后才第一次走進哈軍工紀念館,第一次了解到哈軍工歷史和精神。他也一直在思考,大學生要怎么去傳承哈軍工精神?上個學期,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不僅成為講解團的一員,還成為一些小學生的“小老師”。“我們走進一些小學,去做‘紅藍科普’,結合校史和學校的船海特色為小學生們進行科普講解。”
去年冬天,哈爾濱研學游火爆,哈軍工紀念館也成了“小黃鴨”“小熊貓”們的打卡地。作為講解團一員,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生弓佳凝向這些來自各地的小朋友們講述了不少哈軍工的歷史故事。
一次,在中國032型實驗潛艇的模型前,弓佳凝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中國潛艇先行者”鄧三瑞教授是如何在一沒經驗、二沒經費、三沒設備的情況下研制出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水滴型潛艇的故事。當時有一個小朋友問她:“現在最厲害的潛艇是哪一個?”她回答說,“我國目前自行研制的‘悟空號’無人潛水器已經可以下潛到10896米了。”
“那位小朋友說,等他長大了以后,他要研制出更厲害的潛器去到最深的海底。”弓佳凝說,“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紅色的科學家故事來激勵他們,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藍色夢想的種子,使得他們愿意投身到我國的海洋建設中。”
在這些科學家的奮斗故事中,弓佳凝也感受到了力量。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最近她在寫一份訴訟文書的作業,但資料就有100多頁,“我要一頁一頁地在資料里扒,的確扒得有點崩潰,但我還是會用講解給別人的老一輩的奮斗故事激勵自己,告訴自己這都不是困難”。
李林娜也覺得,當看到參觀的大中小學生臉上對前輩敬佩的表情時,她也會感受到講述哈軍工故事和傳遞哈軍工精神的價值,“我能夠從這些精神里面找到激勵自己前進的力量,這些故事也能夠觸動更多人的心靈”。
如何把哈軍工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在李宏看來,既要通過大學生講解團為更多學生開展實踐教學課程,也要發揮好哈軍工紀念館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場館育人作用。
“我們通過哈軍工紀念館為學生打造內容豐富的案例教學庫,讓恢宏的歷史為學生呈現一堂紅色傳承的思政大課,讓學生沉浸式、入腦入心地學習。通過日常參觀研學,構建起具有哈軍工精神特色的大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李宏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