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在水稻光合作用關鍵酶RuBisCO作用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時間:2024-12-09 13:32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光合作用關鍵酶RuBisCO的小亞基編碼基因 OsrbcS 進行多基因和多位點編輯,創制了一系列突變體材料,并解析了RuBisCO小亞基特定位點調控水稻光合效率及產量形成的生理與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RuBisCO是光合作用中決定碳同化速率的關鍵酶,但因其催化速率低和底物特異性差,也被稱為“低效率酶”。因此,提高該酶的催化活性成為提升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靶標之一。RuBisCO是由8個大亞基(RbcL)和8個小亞基(RbcS)組成的復合體,其中小亞基在其組裝及穩定全酶結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RuBisCO實現催化活性所必需的。目前對于RuBisCO小亞基的功能研究很少,尚不清楚其對水稻光合生理和生長發育的影響。
研究團隊對具有不同編輯類型的 Osrbcs 突變體進行大田表型和生理特性分析,發現在田間條件下, OsrbcS 突變導致水稻生長發育遲緩、抽穗延遲和產量下降,并且RuBisCO的含量、活性及光合作用效率均顯著降低,葉片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減少。此外,部分突變體植株的分蘗數顯著減少,進一步分析表明,該部分突變體水稻莖基部的糖含量降低,調控水稻分蘗的關鍵蛋白含量減少,同時細胞分裂素相關途徑基因顯著上調,可能造成細胞分裂素含量降低從而減少分蘗。進一步對該部分突變體的RuBisCO全酶結構進行解析,發現與野生型沒有顯著差異,表明 OsrbcS 的突變并未影響RuBisCO蛋白的組裝以及結構。該研究為未來作物RuBisCO遺傳改造、從而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及產量提供了參考和可行思路。
作科所已畢業博士生周昱婕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周文彬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創新2030”—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11/pbi.1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