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數字化賦能,探索食品安全創新治理新路徑
時間:2025-01-03 15:28 來源:上海市場監管微信號
奉賢區金海街道:明廚亮灶,構建食品安全“防火墻”


“不搞花架子,群眾說了算,結果要公示。”這是奉賢區金海街道筑牢食品安全防線的基本原則。地處奉賢新城和東方美谷核心區域的金海街道,多年來始終將食品安全作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
為構建起高效有序的食品安全格局,街道注重食藥安辦、市場監管所和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同聯動,建立健全聯勤聯動機制,定期召開食品安全工作會議,形成治理合力,實現排查全覆蓋,確保每一項工作、每一個點位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負責,努力讓食品安全問題無處遁形。此外,街道還建立了一支逐漸壯大的食品安全民間志愿者隊伍,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督之中。
數字化時代,如何推動智慧監管模式在食品安全領域的廣泛應用?街道積極推進金海“明廚亮灶+”工程,先期招募有意向的中型餐飲店安裝智慧監管系統,納入“一網統管”,讓餐飲企業的后廚及食品加工過程從幕后走到前臺,從源頭消除餐飲企業與公眾間的信息不對稱。
奉賢區金海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黃鎮表示,街道將繼續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創新監管方式,加強社會共治,構建食品安全“防火墻”,為人民健康護航。
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同心圓”呵護“一老一小”
在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活躍著一支“同心圓”食安志愿者團隊,成員來自居民區、學校、養老院等,短短數年已匯聚200余名志愿者,設立了7個服務點。
曹楊新村街道居民老齡化程度高,呈現“一老一小”特點,但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豐富。一方面,這支志愿者團隊積極關愛“一老”,針對不同生活場景,呵護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他們走進養老院,講解飲食注意事項、合理膳食搭配以及健康飲食理念;組建“長者食堂監督小分隊”,以“每周自查+每月抽查+每季聯查”的模式,加大隱患排查。
另一方面,他們又悉心牽手“一小”,針對不同學齡特點,策劃差異化食安教育活動。圍繞幼兒,他們聚焦親子共融體驗,通過親子互動、兒歌傳唱,讓食安知識在玩樂中“生根發芽”。圍繞小學生,他們在小學設立食品安全科普站,采用尋寶闖關游戲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食安知識。圍繞中學生,他們注重實踐操作培養,曹楊二中附校學生開展了瘦肉精、農藥殘留等系列食品安全檢測實驗,提升食品安全意識和實踐能力。
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唐曉燕表示,街道將進一步發揮好“同心圓”食安志愿者團隊力量,營造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
楊浦區長海路街道:巧用“互聯網+監管”,織牢“食品安全網”
食品安全風險無處不在、隱患無時不有。楊浦區長海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曉樂介紹,街道巧用“互聯網+監管”,織牢“食品安全網”,盡力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長海路街道共設置包保干部111名,對轄區1125家企業主體確定了“專屬包保責任人”。每季度,所有包保干部都依據“三張清單”開展全覆蓋檢查,尤其是在春節、五一、國慶等重要節點前夕,還會加大包保頻次和檢查力度,對發現的問題隱患,督促經營主體及時整改。相關問題,及時通報屬地市場監管所,通過監管執法進一步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并通過“滬食責”小程序,完成線上閉環處置。近2年,街道已通過“滬食責”小程序完成案件報告15件。
此外,街道也在不斷探索創新治理新路徑。在監管方式上,長海路街道引入了“互聯網+監管”模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外賣商戶的小時出單量和投訴舉報量等信息進行調取和綜合研判,把相關商戶列入重點監管對象,及時發現并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在機制創新上,街道還依托城運中心“多格合一”平臺,通過“網格+監管”模式,創建監管信息共享、綜合治理與聯合懲戒新機制。
嘉定區菊園新區:家門口有了“智慧菜場”
嘉定菊園新區的嘉保菜場,服務著周邊4個社區的近萬戶居民。原先,菜場位于二樓,老年人買菜需要爬樓,很不方便。隨著基礎設施逐步老化,攤位經營品類不豐富、價格不穩定等問題也逐漸凸顯。
及時發現百姓需求,菊園新區將菜場改造升級項目列入實事項目名單,并從三方面進行改造——將民營改為鎮管,做到一線監管、一線服務;將菜場從二樓改到一樓,解決原來老人爬樓買菜難問題。同時,將傳統菜場打造成智慧菜場,通過智慧大屏展示價格指導、農殘檢測結果、菜品價格與交易量等,保障公平交易、公開透明。
嘉保菜場還開通了線上商城,居民在家即可通過微信小程序自助訂購菜場外賣。完成改造后的嘉保菜場,得到了很多居民的交口稱贊:“既有煙火氣又有高科技,菜還很新鮮!”2023年,嘉保菜場被評定為“上海市示范性智慧菜場”。
據菊園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玉婷介紹,新區積極落實食品安全網格化管理責任,從制度上確保基層職能部門入網、定崗、定責,實現網格內人員“點對點”對接、工作“常態化”協作,實現食品生產單位、涉農生產企業、餐飲單位監管全覆蓋。目前新區公共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覆蓋率已達100%,總體實現生產經營鏈條監管全覆蓋。
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發揮善治效能打造食安“新”典范
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現有各類注冊食品企業1184家。近年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以黨建引領構建“善治街區”工作體系,協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落實、落細食品安全屬地責任。
在街道新城運中心建設運行過程中,街道推動食品安全與“一網統管”工作有機結合,將市民“12345”熱線反映的問題和網格派單中涉及食品安全的線索,通過一網統管平臺派單到相應處置部門及包保干部,形成“發現—派單—處置—反饋”的高效閉環。
圍繞“善治街區”建設重點工作,街道進一步完善“街道—街區—居民區”三級工作架構,街區事務委員會統籌發揮街道食藥安辦、市場監管所、派出所、各級食品安全包保干部、社區黨群工作者等工作力量,落實食品安全常態化管理。同時,鼓勵引導轄區企業、商戶加入“食品安全聯盟”,整合各方資源,通過交叉監督、互助提升來提高責任主體食品安全意識,打造食品安全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自治共治格局。
共和新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張緯臣表示,街道將以建設市民滿意的食品安全街鎮為契機,一以貫之嚴守食品安全底線,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體系,努力打造食品安全“新”典范。
松江區中山街道:“直播挑貨”,讓食安宣傳“活”起來
社區食堂作為居民家門口的“小廚房”,是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松江區中山街道社區食堂近日啟用新款綠色食安封簽并印制專屬食安碼,讓居民吃得更安心、更放心。
提升公眾的食品安全素養,食安宣傳要“活”起來。街道協同中山市場監管所打造了“直播挑貨”品牌欄目,通過搭建“直播+科普+普法”新平臺,邀請不同行業群體共同參加直播,設置食品檢測、企業開放、現場品鑒等多個環節,增強宣傳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截至今年3月,該欄目已舉辦13期,共吸引7616人在線觀看。街道還開設“茸話市監”視頻號,發布食品“直擊現場”“你點我檢”等短視頻,獲得廣泛關注與轉發。
今年7月,街道協同中山市場監管所向美團、叮咚等企業的外賣配送員頒發《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聘書》,通過“隨手拍”“隨手報”等方式諫言獻策,為食品安全共建共享共促增添“新”力量。
松江區中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夏愛軍表示,中山街道通過不斷強化屬地監管責任、數字賦能提高監管效率、有效激發社會共治活力、積極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等舉措,努力打造“四位一體,協同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共同體。
供稿:市局食品協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