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記者問|山東推動全產業鏈增值,這些試點項目最高可獲2億元資金支持
時間:2025-01-17 08:51 來源:山東發布微信號
1月16日下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干字當頭 勇挑大梁”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邀請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去年10月山東出臺關于發展設施農業的意見,請問山東目前設施農業發展整體情況如何,下一步山東有哪些支持措施?
劉振杰:山東是設施農業大省,全省60%的蔬菜、95%的食用菌、80%以上的畜產品和水產品均來自于設施農業,其已成為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省政府出臺《關于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實施意見》后,省農業農村廳認真抓好貫徹落實,指導各地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積極推進老舊設施改造升級。比如,聊城改造老舊蔬菜設施6萬畝,臨沂新建、改擴建86家生豬產能調控基地,青島對全球首艘10萬噸級深遠海養殖工船“國信1號”進行智能化提升。2024年,全省蔬菜、肉蛋奶、水產品等產量預計均在高基數上實現新增長,為全國穩產保供大局作出了山東貢獻。
下一步,省農業農村廳將強化指導、統籌推進,集成落實好各項支持政策,加快推動全省設施農業向更高質量發展。
在財政投入方面,繼續實施高效特色設施農業提升項目,重點支持現代設施規模化示范園、現代種苗繁育基地、設施提升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并在項目完成并驗收合格后,分別給予一定金額財政補助。
在金融支持方面,落實信貸直通車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擴大溫室大棚、養殖圈舍裝備、畜禽活體、大型農機抵押融資業務。實施現代設施農業貸款貼息政策,對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各類市場主體新獲得的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貸款,按照不超過貸款額的1%、單戶最高200萬元給予貼息。落實農業保險政策, 鼓勵豐富特色農業險種。
在用地保障方面,推動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布局現代農業設施,合理安排現代農業設施用地,鼓勵利用“四荒地”等閑置資源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每年遴選一批現代設施農業重點項目,優先給予用地保障。推動將漁港、漁港經濟區建設納入國家重大項目范圍,保障用地用海需求。
在其他政策方面,對符合條件的現代設施農業項目, 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重點支持范圍。另外,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將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范圍擴展至設施農業領域。同時,對現代設施農業生產用電實行農業用電政策。
新華社記者:
山東在2024年啟動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項目,作為“土特產”資源豐富的省份,山東在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發展方面,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能否介紹一下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項目相關情況?
于永德:山東農產品品類豐富、品質優良、口碑較好。近年來統籌政策、項目,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一是每個區域都有特色產業。建立地方特色產業目錄,編制棗莊石榴、黃河故道桑黃、乳山牡蠣等26個特色產業規劃,打造壽光蔬菜、沿黃肉牛等8大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二是每個產業都有支撐鏈條。創新實施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省級首批確定14個產業鏈,每個給予5000萬元-2億元支持,推動全鏈條增值、全環節提升。三是每個鏈條都有重點項目。搭建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平臺,每年拿出至少2億元支持40個以上產業項目;打造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11個,省里建設專業村鎮、名品村等6563個。
2024年,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財政廳,啟動了優勢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項目。選取聚集度較高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以及優勢特色農產品,開展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經過申報、評審,確定了棗莊石榴、黃河三角洲對蝦、濰坊蔬菜、德州玉米、臨沂生豬等14個第一批試點項目。比如,在支持棗莊石榴產業發展上,圍繞石榴全產業鏈試點重點謀劃了10個項目,利用設施改變局域環境氣候從而避免石榴的凍害問題,實施石榴精深提取物及功效產品研發等5個項目,提升產業鏈附加值。比如,在支持德州玉米產業發展上,支持5家玉米加工企業,延伸試點區玉米產業鏈條。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訂單農業型、“供銷社+種植大戶+農戶”社會服務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土地入股”分紅型等聯農帶農機制,帶動農民27萬余人。
全省14個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共投入財政資金6億多元,支持各類涉農經營主體140多家,撬動社會和金融投入25億多元,預計年產值增加過百億元。通過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營銷、品牌推廣有機融合,實現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力爭經過3年努力,集中打造一批年產值超過50億元(主要是種植業)、100億元(主要是畜禽、漁業),產業鏈條完整、帶動作用明顯、品牌效應顯著、聯農帶農緊密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鏈。
央廣網記者: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視察,對鹽堿地綜合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請問山東在深層次挖掘鹽堿地增產潛力,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
劉振杰:省農業農村廳把鹽堿地綜合利用,作為建設更高水平“齊魯糧倉”的重要舉措,深度挖潛、梯次開發、多元利用,推動各項任務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
一是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堅持把鹽堿地綜合利用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落實,參與編制了《山東省鹽堿地綜合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印發了《山東省鹽堿地農業綜合開發利用行動計劃》《山東省鹽堿地生態漁業發展規劃(2022-2030年)》等專項文件,并將鹽堿地綜合利用列入省委一號文件、《關于加力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逐步構建起既有宏觀規劃引導,又有專項文件支撐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政策體系。
二是鹽堿耕地改造提升持續推進。結合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開展全省鹽堿地專題調查。目前已完成全部88個縣、近2萬個樣點采樣化驗工作。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重點在東營、濱州等黃三角區域,著力完善鹽堿耕地基礎設施,推進田間灌排、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農田防護等工程,切實提高農田壓堿排鹽、抗漬抗旱能力。堅持試點先行,指導東營市、濱州市高質量推進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
三是耐鹽堿作物品種選育成效顯著。組建山東省鹽堿地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匯集全省鹽堿地改良、耐鹽堿作物篩選等領域專家,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建成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庫,搜集保存耐鹽堿種質資源3.5萬余份。建設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篩選培育耐鹽堿作物新品種(系)60個。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耐鹽堿大豆品種試驗審定,遴選4個耐鹽堿大豆新品系進入生產試驗。耐鹽堿小麥、玉米、花生、馬鈴薯等作物選育,均取得了系列進展。
四是多方參與多元利用格局加快構建。積極推進鹽堿地特色農業融合發展,打造沾化冬棗、黃河口大閘蟹、南美白對蝦等特色產業集群。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鹽堿地綜合利用,引導土發集團、國網電力公司等國有企業,在鹽堿區域協同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土壤改良等項目。在北京舉辦山東省鹽堿地綜合利用成果推介暨“好品山東”農產品進京活動,全方位展示山東深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成效,贏得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