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名投資人宣布“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項目”,曾經的明星企業達闥機器人遭遇資金流動性挑戰,一場關于科技投資的爭論正在發酵。是繼續“數星星”押注技術想象力,還是及早“翻賬本”審視商業化現實?一級市場投資人的觀點碰撞,揭示了人形機器人賽道的認知分歧。
人形機器人投資是否出現“泡沫”?早期科技投資如何平衡確定性與技術想象力?人形機器人是否會在2025年迎來淘汰賽?
圍繞這些問題,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了多位一級市場人形機器人賽道“捕手”,他們分別投資了云深處科技、智元機器人、逐際動力、加速進化、松延動力、自變量機器人等多家具身智能公司。此外,中國證券報記者還采訪了未出手人形機器人的部分創投人士以及公私募基金經理,試圖多維度了解一二級市場對于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投資思考。
短期“泡沫”是新興領域常態
“現在熱度剛剛好,有利于產業多元化和發展效率的提升。”英諾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這樣評價當前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資本熱度。在他看來,適度的泡沫是科技創新的潤滑劑。“過去兩年一級市場有點冷,很多魚都凍在冰里;現在回溫了,冰化了成水,大家才能游起來。”
英諾天使基金是杭州“六小龍”之一云深處科技的早期投資人,并深耕機器人全產業鏈,投資了包括鎂伽機器人、優艾智合、加速進化、松延動力、千訣科技等多家具身智能公司。
IT桔子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具身智能賽道的54家企業共獲得約60億元融資。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24年和2023年的相關融資企業數量分別是96家、48家,融資規模分別約為93億元、63億元。
無論是已投還是未投人形機器人的受訪者,都不諱言“泡沫”的存在,只是有人因為估值望而卻步,有人正在享受當前的市場“溫度”。
具身智能投資人趙鵬(化名)表示:“判斷智能賽道是否投資過熱,不僅看融資規模,更要看人們是否高估了具身智能的能力和發展速度。我認為是高估的。但這種高估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是必然的,沒有壞處,它帶來了資本的快速涌入,從而推進行業快速向前發展。”
“人形機器人賽道雖然存在一定的短期估值泡沫,但長期發展潛力依然顯著。”所在創投機構投了多家人形機器人公司的張晨(化名)表示,“目前,部分人形機器人公司存在明顯的估值與收入倒掛、商業邏輯不清晰的現象。然而,技術進步和政策支持都為人形機器人行業奠定了長期發展的基礎。一級市場存在共識,短期泡沫是新興領域的常態,技術突破與產業鏈成熟后將回歸理性。”
一位長期關注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資人表示:“當前不少人形機器人企業存在估值虛高,有的甚至第一輪融資就達到近十億元估值。但從長期來看,我對人形機器人的前景還是很看好的。如果能以合理估值投進去,就沒有必要‘下輪退出’。”
在二級市場,人形機器人概念是2024年下半年以來的熱門主題,機器人指數自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3月一度接近翻倍。今年一季度業績榜前三名的公募產品均重倉了機器人賽道,還有基金經理看好“人形機器人板塊是未來10年大級別的貝塔機會”。
永贏基金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沈平虹表示:“在股票投資上,成長行業發展初期,標的股價顯著跑贏靜態基本面,是經常發生的事情。產業加速發展,高估值將快速被業績消化,反之則出現股價大幅回調。部分標的股價在靜態基本面與動態技術面之間來回波動,正是成長行業初期投資的魅力所在。”
“當前,市場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要用更加動態的眼光看待行業發展。”沈平虹認為,“部分投資人退出更多是站在1年到2年產業能否落地的角度考慮,而無論一級還是二級市場,都會有很多機構愿意以更長的投資周期視角去審視產業的發展。”
當“精算師”還是“夢想家”
近期,人形機器人投資出現了意見分歧,一邊是“精算師”,一邊是“夢想家”,他們代表著一級市場的兩種投資邏輯。
一種偏向消費投資邏輯,需要通過即時市場反饋判斷項目價值。投資人要求可驗證的數據增長:用戶付費率、復購率、毛利率……如果消費者不買單,技術再酷也沒用。在這一邏輯下,人形機器人會因短期缺乏清晰的商業化場景備受質疑。
另一種是科技投資邏輯,押注技術突破后的爆發式需求,而非短期市場驗證。“科技投資是從0到1,在1出現之前都是0,需要有終局信仰,為未來買單。”王晟表示,“就像當汽車出現時,不需要再問消費者要不要更快的馬車。”
張晨表示:“短期來看,人形機器人當前主要的需求集中于科研機構和展示場景方面,消費級需求尚未成熟。長期來說,商業化潛力巨大,例如工業場景如汽車制造、物流分揀已進入測試階段,而醫療、康養、家庭服務等場景未來可能成為增長爆發點。”
“終局思維”是很多具身智能投資人和創業者樂觀的底氣。趙鵬表示:“我相信具身智能是一個長跑,并且它的終局是比汽車、手機都要大的巨型市場,無非這個終局需要等待多久。具身智能產業還有一個巨大優勢,它無法‘贏家通吃’,而是類似汽車產業一樣,上下游產業鏈很長,會跑出來很多細分領域的冠軍。”
那么,當科技投資人面對商業化周期較長的賽道,如何計算自己的“投資回報周期”?如何在不確定性投資中提高收益的確定性?
王晟的答案是:“系統性布局機器人全產業鏈,平衡快慢回報周期。在投資組合中既有能直接落地產業場景、短期內可以商用產生現金流的項目,也有押注人形機器人等需要長時間驗證的終局技術。同時,天使基金利用投資早、存續周期較長的優勢,在項目后續融資輪次可以選擇性退出部分份額,并對頭部項目保留IPO耐心。”這種全景式布局背后,還是對技術革命的堅定信仰。
尋找“學術明星”也是投資人增加回報確定性的一種選擇。當前較為知名的創業公司通常有非常強的學術背景。例如: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是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逐際動力CEO張巍是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也是南方科技大學長聘教授;加速進化首席科學家趙明國是清華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戴盟機器人的聯創兼首席科學家王煜教授是港科大機器人研究院的創始院長;還有星動紀元、星海圖、松延動力、自變量機器人等公司都有國內知名院校的背景。
“達爾文時刻”何時出現
今年初,曾有一級市場投資人預言,2025年會是人形機器人公司的“生存年”。理由是人形機器人的投資風口從2023年已經開始,按照風口“兩年一輪”的規律,當投資熱度減退,相關創業公司或在2025年進入淘汰賽。
“原本業內預計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大考,但資本熱情推遲了淘汰賽的到來。”王晟表示,“今年春節以來,DeepSeek、宇樹科技等爆發帶動了市場情緒,大量尚未布局人形機器人的創投機構涌入‘補票’,延緩了原本可能到來的行業‘達爾文時刻’。人形機器人公司的生存考驗可能會推遲至2026年。”
“達爾文時刻”即某一行業或領域進入激烈競爭與淘汰的關鍵轉折期,其命名源自達爾文進化論中的“適者生存”法則。
“人形機器人浪潮肯定會有幾起幾落。目前可能已經到了第一波浪潮的尾聲,創業者和投資機構該進場的,都差不多進場了。”水木清華校友種子基金合伙人王學輝表示,“今年只要講具身智能概念的企業基本都能拿到錢,但明年人形機器人公司可能就不會像今年這么容易拿到融資了。”
王學輝認為,具身智能技術浪潮可能會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講的是市夢率,頭部企業能以宏大愿景支撐估值,無需短期盈利;第二階段關注市銷率,企業轉向尋求場景落地與營收增長,這時頭部企業可能與各種有場景落地的企業并購整合;第三階段回歸市盈率,隨著行業逐漸成熟,企業聚焦盈利能力,追求穩定的財務表現。整個三階段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今年,我們對投資的許多機器人公司并沒有特別強調盈利要求,而是要求他們‘快’。”一位深圳投資人表示,“快,意味著在技術投入、技術探索和應用探索上都要做得比別人快,保持在行業的頭部位置,這是首要目標。同時,實現銷售也很重要,要盡快進入相關客戶供應鏈中。如果現在不進入,將來當客戶的技術成功了,你可能會錯失作為供應商的機會。”
一位來自清華大學的具身智能創業者表示:“當前我們能做的是兩件事,一是練好內功,二是融資‘囤糧’。回顧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打車軟件等領域發展歷程,都經歷過投資泡沫化的階段。歷史無數次證明,泡沫破裂后并不是一地雞毛,而是那些囤了最多糧、內功修煉最好的企業活下來了,并且發展得很好。”
人形機器人領域需要哪些關鍵技術
從酷炫表演到實際應用,什么才是人形機器人需要的關鍵技術?這是一二級市場普遍關心的問題。
在王晟看來,人形機器人真正的“智能”是能夠感知、理解世界以及和外界互動,實現“理解環境-自主決策-精準執行”的閉環。因此,具身大小腦等環節的技術突破非常關鍵。
仁橋資產創始人夏俊杰認為,AI的發展是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前提,或者說,人形機器人的本質是AI,而不是機器人。如果沒有AI加持,人形機器人很難找到應用場景,在工業中做不到自動化流水線的要求和成本壓降;在服務業中也滿足不了客戶的復雜指令和需求。因此,按照這一邏輯,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突破和成熟在時間上應該會更靠后,且受制于AI的發展。
沈平虹表示:“在后續產業鏈投資上,我更傾向于關注機器人的大腦、控制環節和電池續航。機器人的控制涉及到芯片、底層代碼環境、傳輸協議以及算法。在當前各家公司硬件差異沒有那么大的情況下,偏軟的部分直接決定了機器人的性能,這其中會涉及到很多‘卡脖子’的環節。對于續航,當前機器人的真實續航也就2個小時,無法長時間工作,而輕量化的要求又限制了進一步增加帶電量。因此,后續電池環節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技術突破,比如固態電池。”
沈平虹說:“相比于技術層面,我其實更關心企業介入機器人行業的態度和決心,是簡單的融資做股價,還是從戰略層面躬身入局。短期機器人業務對上市公司收入貢獻有限,相反還會有大量的研發費用和資本開支,對于絕大部分制造業公司而言,老板是否有決心每年燒錢去做投入至關重要。”
對于投資人而言,“數星星”的浪漫與“翻賬本”的理性,終需在技術落地的土壤中找到平衡。真正改變世界的技術,不是實驗室里的完美樣品,而是客戶愿意買單的交付產品。資本需要克制“賺快錢”的沖動,創業者更要腳踏實地打磨技術。當技術迭代的速度超過估值膨脹的節奏,這場變革才算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