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蠶豆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時間:2025-04-23 15:49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網
蠶豆是高蛋白作物和高效生物固氮作物,在輪作或間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為因地制宜發揮“蠶豆+”輪作體系優勢作用,按照“區域化布局和多元化發展”的思路,農業農村部雜糧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以“設計模式、優選品種、整地基肥、合理密度、追肥壯苗、科學防控、分類采收”為重點,提出2025年蠶豆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設計周年種植模式。根據氣候特點、光熱資源、上市時間等設計周年種植模式,華東沿海常見蠶豆長季節均衡上市設施栽培、鮮食蠶豆促早高效栽培、“大棚蠶豆—西瓜”高效栽培、“夏玉米—蠶豆—馬鈴薯”周年三熟高效栽培等4種模式,西南主要有稻茬免耕直播、幼林間作、旱地免耕套種、早熟鮮食秋蠶豆膜側種植等模式,北方春蠶豆地區一般進行地膜覆蓋種植和機械化生產。
(二)因地制宜選擇品種。根據生態特點、種植制度和市場需求,選擇適宜當地的優良蠶豆品種,北方春蠶豆區如采用機械化生產,選擇籽粒均勻、結莢相對集中或有限亞有限蠶豆品種;華東沿海等鮮食蠶豆產區可選擇當地市場需求大的品種。播前選用籽粒飽滿、無病斑、無霉變、無破損、種子大小一致的種子,在太陽下曝曬1—2天。根據病蟲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種衣劑包衣或藥劑拌種。
(三)提前整地施用基肥。北方因地制宜采用秋深翻,深度30厘米以上,播種前淺翻20厘米,結合耙耱疏松土壤;土質較硬地塊可采取冬灌。結合整地施商品有機肥600—800公斤/畝或農家肥1.0—2.0噸/畝、蠶豆配方肥40公斤/畝或復合肥20—30公斤/畝作為基肥。南方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翻曬土2—3天,改善耕作性能;華東等地翻耕前視情況撒生石灰750—1500公斤/公頃調酸;播種前整地做畦,稻田等易積水田塊宜起壟栽培。基肥應在整地時深施,可施用有機肥1.0—1.5噸/畝、45%硫酸鉀復合肥(15—15—15)80—100公斤/畝。
(四)合理密度適時播種。氣溫穩定通過0℃時即可播種,一般根據當地耕作制度和栽培模式確定播期。北方春蠶豆常3月上旬至4月中旬播種,適時早播,地膜覆蓋0.6萬—0.8萬株/畝,常規種植1.0萬—1.5萬株/畝。華東沿海宜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其中露地種植一般10月15日至11月下旬移栽,3000—4500株/畝;設施種植時間相對靈活,應根據不同移栽期調整種植密度,壟式、滴灌、孔穴移栽,移栽后的前3天滴灌緩苗水。西南稻茬免耕的待水稻收割后及時播種,沿稻樁行下種,單行或寬窄行條播,播種密度1.2萬—2.5萬株/畝;山區旱地免耕套作的在前茬煙草采摘至剩余4—5片時播種,或前茬玉米乳熟期播種,種植密度1.5萬—2.5萬株/畝;無霜區早熟鮮食秋蠶豆膜側種植于10月上旬播種,1.0萬—1.1萬株/畝;幼林蠶豆間作栽培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密度0.8萬—1.0萬株/畝。
(五)加強田管追肥壯苗。重視根外追肥,有條件的在苗期和初花期葉面噴施“0.2%硼砂+0.1%鉬酸銨”混合液2—3次,結莢期葉面噴施“0.2%硼砂+0.1%鉬酸銨+0.3%磷酸二氫鉀”混合液2—3次。對分枝發達、非主莖生長、株型松散的品種,有條件的因地制宜開展整枝打頂與抹芽,出苗后苗高30厘米左右或主莖5—6葉時即可摘掉主莖,促進分枝的形成,冬前可有4—6個早發的有效分枝;開春后及時除去第2—3分枝即后期無效分枝,每株保留4—6個健壯的有效分枝;華東沿海區一般在3月中旬蠶豆初莢期摘頂,摘頂時每個分枝留5—6個花托,提高坐果率及單莢重。整枝、打頂、抹芽均宜在晴天進行,以利傷口愈合。
(五)科學防治病蟲草害。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北方重點防治根腐病、赤斑病、蚜蟲等,華東沿海重點防治根腐病、灰斑病、孢囊線蟲、蠶豆食心蟲、蚜蟲等,西南重點防治根腐病、灰斑病、孢囊線蟲、斑潛蠅、蚜蟲等。應在做好預測預報的基礎上,準確掌握防治時期,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農藥,嚴禁使用高毒、低殘留農藥,并注意安全間隔期。首選農業防治,如合理輪作,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加強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及時拔除病株,清除雜草消滅蟲口傳播病毒等。化學防治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有效殺菌(蟲)劑。除草應使用低毒、高效、低殘留化學除草劑,播前(整地后覆膜前)進行1次土壤化學封閉除草,結莢期再噴1次除草劑。
(六)適時分類采收脫粒。根據用途確定采收時期和收獲方式,收獲青莢的應分批次采摘,一般每10天采摘1次,采摘標準以當地市場需求為準。鮮食蠶豆一般在開花后40天左右,從外觀上看豆莢飽滿、豆粒充實、豆莢濃綠,單莢下垂,出現褐斑時采收最佳。收獲干籽粒,一般待葉片大部分正常脫落,莖基部層莢變黑,上層莢由綠變黃,莢呈萎蔫狀,籽粒臍呈黑褐色時,按當地的收割方式,搶晴及時收割脫粒;若采用機械化聯合收割,收獲前對植株殺青,蠶豆群體98%以上的植株完成干熟后進行收割。遇到雨天,田間殺青不完整時,需二次殺青。